近期来看到大专佛青的使命感逐渐衰弱,这不仅令我们佛教界大感疑惑。大专佛青不再像以往的有冲劲,承担力也不如从前,这不禁让人开始思索到底是什么因缘促使这局面发生?
大专佛青顾名思义就是在籍大学生的佛教青年,这阶层其实有着很好的发挥空间,因为大专生所散发的冲劲与使命。到底什么是使命呢?使命又包含什么呢?使命对于佛教青年又有何重要呢?有人说使命就是不断的办活动;也有人说使命就是把爱不断地传给大家。到底是如此吗?如果使命是那么简单的诠释的话,那为何现今的大专生的使命感却是如此的脆弱呢?
使命感的建立其实并不简单!首先我们必须清楚知道为什么要有这股使命感。由于标榜着大专佛教青年,因此所含有的使命感必须于大专佛青有所牵扯。近年来,大专生开始不参与课外活动,只专注在学术上的努力,这种现象实在令人担心。大专生是有思维的一群,不断的思维才会让自己不断地增长智慧与扩大思维空间不是吗?停止思维就等于让脑袋生锈似,思维模式也开始狭窄,这只会埋没了大专生的潜能不是吗?
智慧的增长是不足的,有智慧却没慈悲,就等于是个有脑袋却没心肝的佛教青年。我们学佛不就是在寻求理性与感性的平衡吗?我们不断地在歌唱着《忆念》,歌词也告诉了我们:慈悲不失智慧,智慧不失慈悲,悲智的邂逅,情理能圆融。
再看看我们的老师——佛陀。有多少人能够像我们的老师呢?身为王子的他享尽一切荣华富贵,却对生死的疑惑而出家修行寻找答案。当净饭王告诉佛陀只需做好国王的本分就是等于在帮助子民时,佛陀却回复父王他坚持寻求真理也是为了众生解脱。佛陀有远见的智慧与悲悯众生的慈悲,不仅令我们震叹也感恩!佛陀的行动也不尽证悟了生死流转的答案,也让众生了解宇宙的真理,不是吗?
佛陀的出现,佛法的圆满,佛法的延续,我们从中受惠了,也了解佛法的妙处,大专佛青的使命感也从而诞生出来。其实,这股使命只是想让佛陀的教育继续延续下去,不是吗?大专佛青的智慧与慈悲你找到了吗?使命拥有后,是否有增强了你的承担力呢?佛法因为有人珍惜才会延续,若没人愿意承担,试问佛法的延续还能持久吗?
引用志伟师兄的一段话,
组织只是我们的工具而已,计划只是我们的手段,追求的是我们共有的那一份理想和期待;坚持只是因为我们都有使命感。走两步退三步,会不禁质疑让佛教徒引以为豪的大无畏精神和精进力都到哪儿去了?在当下,放下一个我执,扛起一份责任;一个醒觉,一份投入,进步已经悄悄的在发生了。前进吧,大专佛教青年!
期待未来和大家一起努力的日子。
一直很喜欢这么一段话,所以与同修们共勉之。
我期待适时的欣赏
1 周前
0 敢敢说的话:
发表评论